房屋建筑學知識點
1. 建筑是人們?yōu)闈M足生活,生產(chǎn)或其他活動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的,有組織的空間環(huán)境。
2.
3. 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建筑形象三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既不可分割又相互制約。建筑功能通常起主導作用,滿足功能要求是建筑的主要目的,建筑技術是達到建筑目的的手段,對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有著制約和促進作用,建筑形象則是建筑功能,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的綜合表現(xiàn),但也不完全是被動反映建筑功能和建筑技術,在同樣的功能和技術條件下,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建筑形象。
4. 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分為居住建筑跟公共建筑兩種 按層數(shù)分類住宅建筑
底層住宅:1~3層 多層住宅:4~6層 中高層住宅:7~9層 高層住宅:大于等于10層 其他民用建筑
單層建筑:1層
多層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非單層建筑,一般為2~6層
高層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單層建筑
超高層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高層建筑
建筑的分級:按設計使用年限跟耐火程度可分為不同建筑等級
5.建筑工程設計建筑工程設計一般分為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兩個階段 初步設計的圖紙跟文件:設計說明書,建筑總平面圖,各層平面圖、剖面圖、立面圖,工程概算書 設計階段包括:初步設計階段,技術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
施工圖就是把設計意圖和全部的設計結果通過圖紙表達出來,作為施工制圖的依據(jù)。
6.
7.
8.保溫隔熱,防水防潮等問題的重要依據(jù)
9.10.建筑模數(shù)基本模數(shù)是模數(shù)協(xié)調(diào)中選用的基本尺寸單位;灸(shù)的數(shù)值為100mm,其符號為M, 1M=100mm。 擴大模數(shù)是基本模數(shù)的整數(shù)倍數(shù),擴大模數(shù)基數(shù)應為2M,3M,6M,9M
分模數(shù)是基本模數(shù)的分數(shù)值,一般為整數(shù)分數(shù)
11.一個房間的面積一般是由家具設備占用的面積,人們使用活動所需的面積和房間內(nèi)部的交通面積三部分所組成的
12.及家具設備的配置等因素有關
13.面積定額:起居室(廳)≥10㎡ 雙人臥室≥ 9㎡ 單人臥室≥5㎡
14.
開間也叫面寬或面闊,是指房間在建筑外立面上所占寬度。
進深是指垂直于開間的房間深度尺寸。 開間和進深是房間兩個方向的軸線間的距離
15.普通教室第一排課桌前沿與黑板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前排邊座的學生與黑板遠端形成的水平
視角不應小于30度
16.房間的長寬比一般為為宜
17.的要求,技術經(jīng)濟方面的要求
16.按照防火要求,房間的面積超過個,并應該分散布置,相鄰兩個門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7.廁所隔間的平面尺寸,采用外開門時不用小于,采用內(nèi)開門時不應小于×1400mm。單側(cè)隔間至對面墻面或小便器的凈距,內(nèi)開門不小于1100mm,外開門不小于1300mm;雙側(cè)隔間之間的凈距,內(nèi)開門不小于1100mm,外開門不小于1500mm;
18.廚房的設計: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風。一二類住宅的廚房面積不應小于4㎡,三四類住宅的廚房面積不應小于5㎡,廚房的操作面凈長不應小于2.10m,單排布置設備的廚房凈寬不應小于1.50m,雙排布置設備廚房其兩排設備的凈距不應小于0.90m
19.在平面組合設計中,建筑物各部分之間的功能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聯(lián)系與分隔 主次關系 內(nèi)外關系
22.目前民用建筑中常用的結構
23.墻承重結構
橫墻承重結構對平面組合的要求:1)房間的開間、進深盡量統(tǒng)一,符合板和梁的經(jīng)濟跨度;2)承重墻布置應均勻、封閉,以保證結構體系的整體剛度。承重墻上的門窗開設應符合墻體受力要求;
3)上下層承重墻應對齊。
橫墻承重:板和梁支承在橫墻上,縱墻只起圍護,分隔作用。這種布置方式,建筑物的整體剛度和抗震性能較好,立面開窗處理較靈活,但平面布置和房間劃分的靈活性差。
縱墻承重:板和梁支承在縱墻上,橫墻只起圍護,分隔,拉結作用。這種布置方式,平面布置和房間劃分的靈活性好,但建筑物的整體剛度和抗震性能較差,立面開窗處理較受限。
混合承重:混合使用,兩種有點都有,但施工麻煩
23. 走道式組合:房間與交通聯(lián)系部分明確分開,各房間不被穿越。相對獨立,同時各房間之間又可通過走道保持必要的功能聯(lián)系。 適用于房間不大,同類型房間數(shù)量較多的建筑,如學校,宿舍,醫(yī)院辦公樓等建筑,
套間式組合:把水平交通聯(lián)系部分寓于房間之內(nèi),房間之間聯(lián)系緊密,具有較強的連貫性。 適用于房間的使用順序性和連續(xù)性較強的建筑。如展覽館、博物館、商店、車站等。
大廳式組合:主要房間突出,主從關系分明,主要房間與輔助房間聯(lián)系緊密的特點。適用于影劇院、體育館等建筑。
單元式組合:,規(guī)模小,平面緊湊,功能分明,布局整齊外形統(tǒng)一,各單元之間互不干擾,且利于建筑的標準化和形式的多樣化。 適用于住宅建筑
混合式組合: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形式將各房間連接起來,對于一些規(guī)模較大,功能復雜的公共建筑。如文化宮,俱樂部,旅館等建筑。
原則:a. 功能合理緊湊b.結構經(jīng)濟穩(wěn)固c.設備管線布置簡潔集中
24.建筑物的朝向和間距:
朝向:影響因素是日照和通風
間距:相鄰兩幢建筑物之間外墻面相距的距離
(托幼建筑冬至日底層滿窗日照不應少于
防火間距:建筑物之間防火疏散要求的距離。(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多層民用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6m)
學校建筑,兩排教室長邊相對時,其間距不應小于25m
25.房間的剖面形狀是根據(jù): 房間的使用要求,室內(nèi)的采光的通風要求,結構施工等技術經(jīng)濟方面的要求,室內(nèi)裝飾要求。
26.頂相切或超過時,與前排人的眼睛之間的垂直距離。C值與人眼睛到頭頂?shù)母叨燃耙曈X標準有關,一般為1200mm。
27.房間的凈高:室內(nèi)樓地面到結構下緣之間的垂直距離。
層高:該層樓地面到上層樓面之間的垂直距離。
住宅中起居室和臥室的凈高不低于2.40m,層高不高于2.80m
窗臺的高度根據(jù)房間的使用要求,人體尺度和家具設備的高度來確定
門的凈高一般不宜于小于2m 設亮子2.1m 2.4m 不設亮子2.4m 2.7m
28.民用建筑,如多層或低層住宅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筒體結構等結構適用于高層和超高層建筑,也適用于主要由較大空間組成的多層和低層建筑 網(wǎng)架、懸索、薄殼、折板等空間結構體系適用于低層大跨度建筑
29.影響建筑物層數(shù)的因素:1)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2)基地環(huán)境和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
3)建筑結構,材料施工等技術條件 4)建筑防火要求 5)經(jīng)濟條件
30.單層建筑的剖面組合:1等高組合 2不等高組合 3 夾層組合
31.利用踏步、樓梯、室外臺階來解決錯層高差
32.建筑的體型和立面設計是建筑外形設計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
30.31.建筑物組成 基礎必須堅固、穩(wěn)定并能抵御地下各種有害因素的侵蝕。
墻體應具有足夠的強度、穩(wěn)定性,具有保溫,隔熱、防水、防火等性能。
樓板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隔聲性能,對有水侵蝕的房間還應具有防潮、防水性能。地層應具有耐熱、防潮防水、防塵和保溫性能。
32.影響建筑構造的因素:33.地基 人工地基:當建筑物上部的荷載較大或地基的承載能力較弱,缺乏足夠的穩(wěn)定性,需預先對土壤進行人工加工后才能作為建筑地基者。人工加固地基通常采用壓實法、換土法、打樁法
34.地基與基礎的關系: 基礎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載,并將其傳給地基。而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組成部分,它只是承受建筑物荷載的土層
35.基礎36.影響基礎埋深的因素:能低于500mm) 2)地下水位的影響 3)冰凍深度的影響 4)相鄰建筑物基礎的影響
37.按基礎所用材料及受力特點分類:
剛性基礎:由剛性材料制作的基礎稱為剛性基礎。一般稱抗壓強度高而抗拉,抗剪強度較低的材料為剛性材料。
剛性角:按剛性材料的受力特點,基礎的挑出長度與高度應在材料允許范圍內(nèi)控制,這個控制范
圍的夾角成為剛性角 (P103圖6-6)
非剛性基礎(柔性基礎):是鋼筋混凝土基礎,不受剛性角的限制,基礎底部不但能承受很大的壓應力,而且還能承受很大的彎矩,能抵抗彎矩變形
39.
40.地下室:屬箱型基礎的范圍:一般由墻身、底板、頂板、門窗、樓梯等部分組成
按使用性質(zhì)分為人防地下室、普通地下室
按埋入深度分為全地下室,半地下室。全地下室是指地下室地坪面低于室外地坪的高度超過房間凈高的1/2,半地下室是指地下室地面低于室外地坪面高度超過該房間凈高1/3 ,但不超過1/2
41.地下室的防潮,防水
42.43.防外涂,外防內(nèi)涂
根據(jù)防水材料鋪貼位置不同,卷材防水分為外包防水和內(nèi)包防水
外包防水:外墻抹水泥砂漿找平層,涂刷冷底子油一道,再粘貼卷材,再砌厚保護墻,再弄灰土或爐渣等隔水層。難修補,防水好
內(nèi)包防水:將防水卷材鋪貼在地下室外墻內(nèi)表面(即背水面)的內(nèi)防水做法,這種做法防水效果差,但施工方便,便于修補
42.墻體:沿建筑物短軸方向布置的墻體稱為橫墻,長軸方向布置的墻體稱為縱墻
材料:磚墻、石墻、土墻及混凝土墻
按墻體受力情況分類:承重墻,非承重墻
按構造方式不同:實體墻,空體墻,復合墻
按施工方式不同:塊材墻,板筑墻,板材墻
43.墻體設計要求:1)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穩(wěn)定性與墻體高度,長度,厚度有關)承重墻的最小厚度為180mm,增強墻體穩(wěn)定性的措施有:增加墻體厚度,提高材料強度等級,增設墻垛,壁柱,圈梁等。2)滿足保溫,隔熱等熱工方面的要求:為了防止外墻出現(xiàn)空氣滲透,可采取以下措施:選擇密實度高的墻體材料,墻體內(nèi)外加抹灰層,加強構件間的密縫處理等 3)滿足隔聲要求:墻體主要隔離空氣聲。4)滿足防火要求5)適應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需要6)考慮墻體的防潮防水,放射線,防腐蝕及經(jīng)濟等各方面要求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將我國劃分為五個建筑熱工區(qū)
1)嚴寒地區(qū)必須充分考慮冬季保溫要求,一般可不考慮夏季防熱 2)寒冷地區(qū)應滿足冬季保溫要求,部分地區(qū)兼顧夏季防熱 3)夏熱冬冷地區(qū)必須充分滿足夏季防熱要求,適當兼顧冬季保溫